资讯

2014年纸媒圈十大事件

字号+作者: 来源:界面 2015-03-10 15:46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2014年,读者流失、广告下滑、盈利降低、渠道衰减,传统报业似乎正在经历最晦暗的寒冬。停刊、辞职,报业多了几声“人未老、报先衰”的悼念。

 

  2014年,读者流失、广告下滑、盈利降低、渠道衰减,传统报业似乎正在经历最晦暗的寒冬。停刊、辞职,报业多了几声“人未老、报先衰”的悼念。

  2014年,移动互联网的横流将传统报业冲上了转型的浪尖,新老媒体的交锋拓宽了报业改革的思路。扩张、合作,报业也平添了“枯木逢春犹再发”的惊喜。

  悲喜交加,人生常态。所幸的是,报业人仍不乏进取心与创新力。一片争议的山呼海啸中,报业依旧在前进。

  【1】同质化的丧钟:《新闻晚报》停刊

 

  1月1日,创刊14年的《新闻晚报》划上了休止符,成为上海报业集团成立后首张休刊的报纸。《新闻晚报》和《新民晚报》都为上海市民所知,但相对而言,历史更悠久的《新民晚报》更深入人心,再加上同质化内容不够醒目、广告收入不见起色,《新闻晚报》便长期深陷亏损的泥淖。而实际上,《新闻晚报》的停刊也与解放报业集团、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整合重组的大战略密切相关。市场之外的力量扣动了扳机,消息才会降落得如此神速。

  【2】老味道的遗失:《心理月刊》休刊

 

  9月30日,《心理月刊》在微博发表声明称,将从2014年11月号起暂时休刊。作为赫斯特中国旗下的老牌女性杂志,《心理月刊》自06年进入中国以来,吸引了大量高素质女性留守为忠实读者。而今年主编突换,杂志在栏目设置和专家支持上大换血,整体风格新不如旧,令核心的高端女性读者群无所适从,销售量每况愈下。业内人士评论:此事证明,人文社科类杂志的主编,务必与目标受众的生长背景一致,否则制作的内容难逃水土不服的命运。

  【3】协调者的穷愁:朱伟出走《三联》

 

  12月22日,主持《三联生活周刊》19载的朱伟正式离开了这本杂志,步入了退休生活。在新闻界,他身上的传统文人气质,与改革开放初期那批香港老报人相仿。由最初的以文化批评见长,到现在的注重新闻性与综合性,在朱伟的引领下,《三联》做出了与时俱进的内容,也坚守着倡导生活的情怀。另外,今年的杂志业也流失了不少重磅前辈:《一财》总编辑伊险峰离职,投身新媒体创业;《新周刊》创始人封新城移交了执行主编的重任,只留任为顾问。

  【4】转舵的号角:习近平谈媒体改革

 

  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时,重点强调要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业界谈及多年的“媒介融合”最终进入最高决策层,议题分量可见一斑。媒体改革若是要与中国的各项深化改革齐头并进,此次会议传递的意见只是第一声号角。

  【5】魔都的浪潮:上海报业推陈出新

 

  借“内容为王”的烈性弹药,以上海报业为代表的一批传统媒体似乎开始转战互联网。上海报业今年连续推出了《澎湃》、《界面》两个新媒体项目,业界吹捧有之,质疑有之。《澎湃》“专注时政与思想”,契合反腐节点打出了知名度;《界面》则是针对财经领域事件做出了高质量内容的反应,如独家《万达上市 章子怡会暴富?》。现在还很难说,上海报业的“新媒体们”是否朝着一个正确的商业模式前行。如果将广告作为营收途径,《澎湃》的“大门户”计划或许还需要继续加量,而《界面》目前正在扩大网站规模与自媒体联盟,陆续上新了体育、娱乐等内容。

  【6】特区的风声:深圳前海传媒成立

 

  离开21世纪传媒的刘伟洲出任前海传媒CEO,成为继胡舒立、何力之后又一投身新媒体创业的财经媒体人。前海传媒背后的金主是前海管理局下面的前海金控,前海金控注册资本20个亿,全资控股股东是前海管理局。在借鉴美国《赫芬顿邮报》内容模式的基础上,前海传媒拟推出泛金融类新闻资讯APP,两的个微信公众号,以及一个泛金融新闻门户网站等4款产品,未来还可能会拓展产品链条,既聚焦于精品商业新闻,同时衍生金融增值服务。从刘洲伟透露的信息中,前海传媒将采用大量的PGC模式,减少自身采编团队,以达到极高内容的性价比。

  【7】携手电商:纸媒试水“码上淘”

 

  4月1日,手机淘宝与全国12家报纸合作的“码上淘”上线,当天就有300万人参加,商品几乎都在40秒内被秒杀一空。读者只需打开“手机淘宝”,扫描在报纸上相关商品的淘宝码,就能在手机上完成下单、支付等环节。未来,新品发布、品牌商的清库存活动都可能借助码上淘发布,报纸还可以从中获得交易流量分成。实际上,“码上淘”的本质与传统广告的投放手法大同小异,只不过是从图文广告转变成了二维码。这针强心剂能增加广告收入、延长纸媒寿命,但药效一过,纸媒是否能对自身价值再创造,关键还在纸媒本身。

  【8】“*丝”逆袭:YOHO!做细分电商

 

  之前山寨香港潮流杂志《Milk》只是表象,YOHO!早在杂志之外扎实建立了网络社区,网罗了大批活跃用户。YOHO!转型分众电商后,这批骨灰级用户仅在2013年就贡献了3个亿的销售规模。如何将内容做成产品,在传统媒体绞尽脑汁的领域,曾经被视为“*丝”的YOHO!却四两拨千斤。目前,拥有“媒体+电商”基础的YOHO!与适用于移动场景的诸多途径联手打组合拳,相互导流,已实现连续3年保持盈利,基础架构已较为成熟。

  【9】捆绑销售:华盛顿邮报在Fire上免费

 

  去年,亚马逊老板贝索斯以2.5亿收购华盛顿邮报;今年,全新设计的《华盛顿邮报》应用将在Kindle Fire平板上免费6个月,接下来6个月的订阅价是每月1美元。传统媒体在平板电脑上的尝试,华盛顿邮报并不是第一家。《纽约时报》早在2010年4月就发布了iPad应用——《纽约时报》编辑精选(NYT Editors’Choice)。这款应用的内容初期是免费的,因此用户数很高。不过,随着2013年6月这款应用重新开始按月收取订阅费,用户数迅速下滑。

  【10】大胆收费:纽约时报推出NYT Now

 

  美国当地时间4月2日,《纽约时报》在苹果iTunes商店推出了全新应用NYT Now,内容模式为OGC(Occupationally-generated Content,包括内部创造+外部引入)。目前,该应用只支持苹果iPhone和iPod Touch,尚不支持大屏幕的iPad。每周订价2美元,而此前的《纽约时报》网加其移动应用的阅读权限打包价是每周3.75美元。如果你已是《纽约时报》网的付费订阅用户,则可免费使用NYT Now。由此可见,NYT Now更希望能留住反复阅读《纽约时报》的老读者,企图把深度阅读延展到移动端

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