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

“极致性价比”:流量型陶企争夺制高点|老牛说

字号+作者:老牛 来源:华夏陶瓷网 2022-09-19 10:01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

 01

最近,科达制造董事长边程说了几句特别狠的话,被媒体报道之后刷屏了。

一一“搞传统产业的,如果只在窝里横,没用的。实体经济出口比例要像华为一样,三分之二才是健康的。”

一一“靠着‘大产量/低成本’,成就了很多企业,但是今后再想着这6个字一定死!”

一一“没有本事、经营不好的人就该退出历史舞台。”

不错,当下确实是一个大洗牌的时候,优胜劣汰,实在干不动的,不会干的,早点下场,保住退休钱,也是一件好事。

但说接下来谁继续想着“大产量/低成本”六个字,谁就“一定死”,那些优秀的头部企业可能首先就不认同。

我们这里说的头部企业,就是规模企业,他们能有今天首先就是靠“总成本领先战略”。

到目前为止,陶瓷企业对渠道实际是没有掌控力,流量型品牌有附加值的几乎没有。

陶瓷企业实际上自己能完全掌控的就是总成本控制,连产品研发都没法完全自主,因为核心技术/设备还是在意大利。

我们不在食物链顶端。尽管中国瓷砖行业引入欧洲先进的现代化大工业生产已经快40年,我们今天停留依然在食物链的腰部和底部。

在繁荣时期,供应短缺,“总成本领先”的价值彰显不出来。到了产品过剩时期(陶瓷行业是2015年起),迈克尓•波特竞争三战略(总成本领先、差异化和聚焦),以及品牌化、定位、爆品等打法的价值开始显现。

而接下来的大洗牌阶段,我们首先关注的当然还是头部陶企的打法,他们赢得市场的关键依然还是“总成本领先战略”,即建立可持续打价格战的能力。实现路径,包括精益化生产、分布式产能布局、代工生产、数字化营销等。

02

在佛山陶瓷行业,过去我们习惯于称“大产量+低成本”为“南庄模式”,东平河对岸的品牌化运作称为“石湾模式”。

而大家一谈到“南庄模式”就摇头,谈到“石湾模式”就竖大拇指。原因是什么?就是把低成本三个字标签化了,即低成本=低投入=低价格=劣质货

如果上述等式成立,那么谁继续靠“大产量/低成本”六个字,谁就“一定死”,这个论断也就成立。

反之,就不成立。

首先是对“南庄模式”而言,当下关键的不能走“抢市场→低价→低质”这条不归之路,而应该是“减产+低价+保质”的路。

但在佛山同时要做到减产、低价、保质,又谈何容易?

确实,我也认同,金字塔底部材料大批发这个市场,短期内还不会消失。但趋势是,这部分市场,最近十年佛山“南庄模式”企业已经逐步让渡给了各个产区的企业。

而原因正在于,燃料、物流、原料、人力等成本控制,佛山产区已逐渐处于劣势。

事实上,当前碾压“南庄模式”的还有“石湾模式”的降维打击。

上压下顶,“南庄模式”被严重挤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南庄模式”的传统的“大产量/低成本”消亡是必然。

03

其次,如果把东鹏控股作为“石湾模式”的代表,把新明珠作为“南庄模式”进化的典型,那今天,它们都已经取得阶段性成功:都一直坚守陶瓷主业;都属于5+2头部企业;一个已在A股上市,一个即将上市。

而更重的是,当下随着大B渠道的巨量收缩,加上消费降级、消费迭代及渠道碎片化,两个头部企业均面临增长的难题。

对此,我在7月24日华夏陶瓷网《一线流量品牌:真正的“增长飞轮”在哪?|老牛说•下沉调研系列⑤》一文中引述说:

“很多人都知道贝索斯为亚马逊设计了一个‘增长飞轮’,其核心驱动模型是:低成本结构→更低价格→更好客户体验→更多流量→更优质供应商→更低成本结构。”

“贝索斯‘增长飞轮’的底层逻辑就是,用户的追求是不变的,即用最低价格购买最好的产品。”

04

最近看到央视网记者与雷军的“云顶对话”,很受启发。

记者问:小米怎么就当成了不合理的溢价粉碎机了?

雷军说,性价比是商业圣经,是每一个公司竞争的法宝,除了奢侈品公司他不了解之外,几乎所有的公司,他们的竞争策略都是性价比。

他回忆说,12年前,为了改变对中国产品的整体印象,小米引入了一个词叫“性价比”,但有些竞争对手为了抹黑小米,硬把小米的“性价比”说成是便宜、低价、劣质,对此他深表遗憾。

产品要又好又便宜,没有技术创新、效率革新是做不到的。故2010年,小米发起了工业界的一场效率革命。

雷军还说,性价比和高端并不冲突,12年来,一直努力追求极致的“性价比”,力图在性价比和高端之间达到平衡。

而按我的理解,如果说,性价比与高端之间平衡难弄的话,性价比与品牌化运营完全是可以调和的。

因为品牌一靠消费者体验口碑,二靠体量/规模/网点。品牌一定是消费者能方便买到。

05

至于边程说的,我们要“像华为一样,三分之二才是健康的”,这样想当然没毛病。

我也一直觉得过去二十年,头部企业错失了“走出去”办厂的机会。

我们头部企业的海外战略是怎样迷失的呢?原因很简单,国内情况熟悉,市场好做。而国外人生地不熟,市场开拓自然很难。

于是,大家都选择了做“容易的事”,放弃了布局全球市场这件“很难的事”。

但机械装备这边不一样,因为这个市场早就内卷了,故像科达制造这样的龙头企业很早就开始往国外市场走。

其结果是,支持“大产量、低成本”经营的“中国制式”性价比装备,迅速帮着把亚洲、非洲、南美洲等地的产能建立起来了。

而这算不算是等于,堵了未来国内头部企业“走出去”的路?

说到过去十几年“走出去”投资办厂,头部企业扎堆的广东不行,但福建人、温洲人厉害。

据悉,截止目前,已有旺康集团、时代陶瓷、马可波罗等二十多家陶企,在非洲、美国、柬埔寨、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等25+个国家办陶瓷厂。

最具传奇色彩的是,从2016年开始,科达制造携手广州森大集团在肯尼亚、加纳、坦桑尼亚、塞内加尔、赞比亚五国合作办陶瓷厂,到2022年已建成14条生产线。

到去年,科达制造“建筑陶瓷业务”一项,收入已达23.45 亿元。这印证了一句话:“无心插柳柳成荫”。

可能有些人未必服气:有本事到欧洲去办个陶瓷厂看看。

相信这一天迟早会到来,只要我们遵循“极致性价比”的原则。

不可否认,当下,科达制造“中国制式”机械装备照顾的就是欠发达地区“大产量、低成本”发展逻辑。

而经过三四十年的沉淀,我们的基因已经这样定型了,要改变其实已经很难。

但是,如果按照接下来头部陶企“极致性价比”的需求,科达制造可能得重塑自己的基因序列一一大幅度提高整线工作效率,尤是窑炉烧成这一段,得想办法破解寻找、研制低碳燃料,破解双碳压力。

自然,科达制造还应顺应消费迭代、渠道碎片化、数字化营销的大趋势,研究推出满足小批量生产的柔性生产线。

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