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

新贵族邓宜伦:不走寻常路,用不平凡的大理石瓷砖筑造中国品牌梦想

字号+作者:申志 陈超怡 来源:华夏陶瓷网 2016-08-23 23:08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在邓宜伦的人生轨迹中,似乎不会出现“寻常”二字。出身贫苦的他,尚在年幼之时便早早当起了家,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持之以恒的学习,也并没有放松对人生

“70后来啦”专题报道企业总部篇之二:

新贵族邓宜伦:不走寻常路,用不平凡的大理石瓷砖筑造中国品牌梦想

  文/申志 陈超怡 图/骆美玲

  在邓宜伦的人生轨迹中,似乎不会出现“寻常”二字。出身贫苦的他,尚在年幼之时便早早当起了家,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持之以恒的学习,也并没有放松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学习-从商-失败-再学习”,一次又一次的起伏让他明白,盲目跟风随大流只会陷入碌碌无为的漩涡,自己必须要更加努力,另辟蹊径,才能在同一人生舞台上绽放与别人不一样的精彩。 

热爱大自然与传统文化的邓宜伦

  师法自然,他走着同行之外的另一条路

  新贵族的大理石瓷砖,跟同行的做法有些不一样,这与邓宜伦对大自然的理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邓宜伦出身在福建闽清一个落后的小山村。年幼时,他经常跟村里的几个小孩子一起在田野里面玩耍,有时候又跑到深山小溪里面去抓鱼、游泳。八九岁就开始上山砍柴,十一二岁就会插秧种田,生于斯长于斯,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在邓宜伦心里扎下了根。

  闽清是一个陶瓷产地,年纪稍长,邓宜伦在那里开过矿山,泥土挖过,硬石头也挖过,长期对石材纹理的广泛接触加上小时候的成长经历,让他对自然的理解越来越深,渐渐这种理解变成了一种热爱。他对记者说,“做大理石瓷砖,真的要追寻到本身对大自然的理解,只有把自己融进对大自然的热爱,才能够读懂石材、理解石材,才能做出不一样的大理石瓷砖。”

  在产品研发上,新贵族大理石瓷砖充分利用科技手段,走着同行之外的另外一条路。邓宜伦介绍,新贵族的产品特点在于从丝网到喷墨,这种因工艺的革新带来的差异。

  为了达到产品的与众不同和真正做天然大理石色泽、纹理的逼真效果,2013年,邓宜伦在工厂花了半年的时间,带着他的团队颠覆传统工艺、自主创新,研究如何还原石材的颜色和清晰度。“任何一个人为臆造出来的东西都没有最好的标准,只有自然界才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最高标准。”邓宜伦非常尊重同行做得好的品牌和国际高端陶瓷品牌,但他认为,“不能都跟着他们的工艺做,与其大家都跟风,为什么不在好的设备上面去攻克难关,去弥补它的不足呢?”

  在大理石瓷砖领域,目前有的品牌是在丝网工艺上做到极致,并因此引导着行业前进的方向。但邓宜伦认为,采用丝网工艺,网板的对位始终存在着误差,即使是很细微的误差,当网板达到一定数量,这种误差累积起来,就不可避免会在瓷砖的表面产生一些模糊现象。所以,新贵族采用的是以喷墨为主、以丝网为辅的工艺,借助喷墨高科技精准的定位,喷出来的效果可用“明察秋毫”来形容——连人的头发甚至一根汗毛都可以喷出来。不过,这种工艺同样会有不足的地方,比如红色、金黄色、黑色这些颜色很难达到效果,这时邓宜伦就会通过自己对陶瓷工艺的理解,在配方或者面料这一块补色,从而弥补它的不足。

  除了精准定位喷色,新贵族还有另外一种特别的喷墨工艺。邓宜伦认为,其实喷墨跟广告布的打印是相同的,只有元素越多,做出来的版面才越多。他告诉记者,新贵族可以做100个版,100平方米的广告布都可以喷出来。他说,“元素就是我们的材料库。”

  坚持以自然为师,秉承工匠之心,邓宜伦会不断地去寻找大自然的元素标本,在全世界(意大利、土耳其和国内的云浮、水头)寻找、捕捉最有特色、最有价值的珍贵石材,再在其中挑选纹理最好、颜色最佳的一块做为样板,模仿其纹理效果、颜色等特征,经过精细挑选每一块样板,最终评估、挑选出和当今市场相匹配的高端、特色产品。目前,新贵族已经储备了很多大自然的石材标本。

中式元素在新贵族的展厅内比比皆是

“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在邓宜伦脑子里扎下了根

  自己开作坊,他是一个人的厂长

  邓宜伦初中只读了一个月就辍学了,家里面太贫苦,他想早点出去赚钱。15岁时,他跟着表哥去附近的三明、南平、武夷山当泥水工。邓宜伦回忆,当时工资很低,一天只有2块多,刚刚够吃,过年才拿几十块钱回家。但是做泥水工也磨炼了他,三年的经历使邓宜伦对建筑有了一些初步的理解,包括整个空间的比例、垂直度,地面平不平,他都有了一定的判别能力。

  18岁那年,通过朋友介绍,邓宜伦回到老家的闽清第一陶瓷厂打工。闽清有800年陶瓷历史,始于南宋时期的义窑,但在国内官方的记载比较少,其实近年来从海底打捞上来的“南海1号”上,就有很多是明清时期义窑的日用瓷。后来,因为义窑所在地运输不方便,相关陶瓷产业慢慢转移到闽清的白中镇。改革开放之后,闽清一瓷、闽清二瓷慢慢转型,从以前的龙窑改成隧道窑。邓宜伦在闽清一瓷做陶瓷工艺,他的日常工作就是注浆、喷釉、彩绘、造型。当时公司聘请了一位台湾著名陶瓷工艺师,邓宜伦有幸成为了他的徒弟。“他对工艺要求非常严谨,对产品精益求精,比如造型差一张纸的厚度都不行,做一个花瓶或者一个茶壶的嘴,要不断地打磨,一点点削出来。”邓宜伦坦言,名师对他现在的细节管理都有影响,“我去工厂,看到环境不好,得先把卫生搞好再做事。”

  1995年左右,才二十多岁的邓宜伦业余开了一个规模很小的陶瓷厂,做比较简单和常用的汤勺,以及12生肖、观音像等小饰品。当时,他主要的投资是买了一个小电炉,然后就是买泥浆、买釉料,成本很低。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是本地消化,也就是卖给赶集的商人,或者让朋友带去旅游景点销售。

  在这个过程中,邓宜伦赚了一点钱,于是他再投资4万元,盖了一个大概有300多平方米的厂房。当时的邓宜伦就有做生意的头脑,而且跟着黄师傅手艺学得精,造型做得比较好,所以他做出来的产品很受学生群体的青睐。

  “一个难的东西怎么样改变才能做得更好、更漂亮?”当时的勺子都很粗糙,邓宜伦想到了把勺子吊起来烧的办法,他在勺柄上钻一个孔,再做一根瓷针穿起来,就把勺子吊起来了。原来放在地上烧的勺子,底部很粗糙,吊起来烧的勺子底部则很光滑,完全改变了形象。陶瓷手镯也是用吊烧的办法,圆形的手镯四周都是熔块,邓宜伦选择在手镯的内壁顶一个钉子,然后就可以吊烧了,烧出来的手镯一点都不影响美观。这些举动,在闽清当地都是邓宜伦首创。

  在干这些的时候,邓宜伦全部是自己一个人干,他在亲戚那学到了釉料配方,泥料是自己去买,模具他自己会开,施釉也是自己干,去潮州那边买花纸然后自己贴自己烧。当时敢开小作坊的人,只有他一个。邓宜伦自己开厂,他是一个人做自己的厂长。白天邓宜伦在闽清一瓷上班,晚上回来自己替自己加班,有很多时间让他在厂里享受等釉烧好的过程。“从泥土变成陶瓷,有时还没有烧熟,我也会打开来看一看,心情是激动与忐忑不安。”

  但凡学习都有一个过程。邓宜伦在闽清一瓷上班,是在实验室模拟产品在隧道窑里如何从泥土变成成品,在自己的小作坊则是通过实际生产来验证。无论是实验,还是实际生产,都有一个过程——这次烧不好,下次要怎么改,邓宜伦不断追问自己有没有具备出去做这个东西的能力。

同样的产品也可营造出欧式空间

新贵族的大理石瓷砖石材感非常强

  一步一脚印,他的商途没有一帆风顺

  因为日用瓷生意在中国的销售不好,1998年,闽清一瓷将其中一个车间转做瓷砖。那时候,邓宜伦还在这个车间里面做工艺瓷。

  从做生意的角度来看,闽清不是个好地方,闽清产的陶瓷只有卖到外地。外地的商家从闽清拿了货,但他们不回款,工厂被他们欠了很多钱,闽清一瓷便决定自己派人去外地销售。当时的厂领导决定挑几个人,他们对邓宜伦为人处事比较认可,邓宜伦便被选中去了大连。

  要做大事不就能被小事捆住手脚,邓宜伦毅然关闭了自己的小作坊,独自一人去了大连。大连从此成了他的人生转折点。

  1999年,邓宜伦到了大连后,把工厂的货调到大连,租用仓库搞批发。当时,大连市场的经销商大多是福建老乡。那些年,做批发的生意很好,只要有砖就卖得出去,邓宜伦回忆,一大早就有人敲门要提货。那时,邓宜伦基本卖闽清传统的瓷片,也有一些朋友的小规格墙地砖产品,有一套特色产品很不错,邓宜伦记得当时工厂取名“春夏秋冬”,就是地面贴产品,墙面用同样的颜色顺上去,也叫“地爬墙”,当时很好卖。

  工厂被经销商拖欠货款,资金周转不灵活,邓宜伦每次一收到货款马上就存进工厂的账户。邓宜伦直言自己人很单纯,他有一种责任感,只希望工厂的资金周转顺畅,让工厂的状况有所缓解。“当时我一个月能卖到100多万的销量,收到钱当晚就把所有货款存回公司。在工厂上班是600元一个月,出去上班是650元一个月,等于我在外面工作只是赚了点工资。”

  好景不长,后来随着淄博陶瓷产业的兴起,再加上福建到东北物流运输成本比较高,闽清瓷砖在大连的竞争力就小了,销量就降下来了。再后来,工厂的货也不发出来,得撤回去了,有朋友劝邓宜伦拿工厂的钱先周转,邓宜伦认为做生意需要口碑,自己绝不能做对不起工厂的事情。最后,邓宜伦用自己的积蓄租下了工厂放弃的仓库,向自己多年的老友借了50万元用来进货,开始代理新中源旗下品牌新南悦瓷砖,做起了新南悦大连的代理商。

  新中源企业当时有仿古亚光砖、亚光瓷片,以及“雨花石”抛光砖、渗花抛光砖和水晶砖。顺风顺水的邓宜伦生意不错,一年下来的销售额达几百万元。这时他也开始接工程订单,但在这个过程中邓宜伦不懂得掌握生意的进度,在做大连理工大学的工程项目时,他把200多万的产品全部投进去了,工程回款不及时,导致分销商的产品供货不及时,这就等于把新南悦的零售和分销都耽误了。但邓宜伦并不觉得遗憾:“做工程的时候就要全身心投入为工程服务,从那以后我就知道工程该怎么操作了——这也是一个经验。”

  ……

  2008年8月,邓宜伦到佛山先后找了圣陶坊、湛江的喜来登做了一个仿古砖品牌——达芬奇。达芬奇是邓宜伦在佛山成立的品牌,他学习意大利做小砖、仿古砖的风格和细节,有一些做进口砖的客户,还有行业里与他合作的商家,都说他做得精致。但由于达芬奇定位是小品类,量不大,做了几年也没赚到钱。

  邓宜伦一直没放弃,因为他在坚持寻找另外一个时机。

每一个产品品类都是靠市场成就

  为中国陶瓷发声,与国际化陶瓷品牌走成一条平行线

  终于,邓宜伦等到了时机。2013年,他认为当时的喷墨工艺已经成熟,于是重新定义自己的大理石瓷砖,推出了新贵族大理石瓷砖。

  邓宜伦曾经坚持每年到意大利参展、观展,去捕捉一些适合自己的品类。在他看来,抛釉砖的创始者并不是中国陶瓷品牌,而是意大利的蜜蜂、范思哲。邓宜伦说,“当时大家还在做小砖的时候,意大利已经转型做抛釉砖。每一个商家出去意大利观展,肯定寻找新品类,大家都在关注意大利出现的新品种适合不适合中国做。”

  邓宜伦认为,国内陶瓷品牌的品类开创者其实都是向意大利学习的。2006年,他就在朋友的推荐下,到深圳考察了范思哲的展厅。2008年,邓宜伦开始学习抛釉砖的知识,2009年开始做抛釉砖。他回忆,当时任何新的工艺推广都是通过釉料公司或者机械设备公司来推广的,抛釉砖同样如此。与此同时,国内一些陶瓷企业也在尝试着大理石品类的产品研发与推广,同行在大理石瓷砖领域的成功并没有让邓宜伦跟风,到了2013年,他觉得喷墨工艺已经基本达到自己的要求后,才正式推出新贵族大理石瓷砖这个品牌。

  新贵族的诞生和发展,注定和邓宜伦的人生轨迹一样,走在不寻常的道路上。他曾抛出过一个非常犀利的观点:“别人能做好仿石材瓷砖,但不一定其他品牌也能做好,也不代表行业里的所有人都得跟着别人定义的那样去做。”邓宜伦用自己去购置石材的例子打比方,石材商家经常会跟他说,挑选石材的标准是越亮越光越好,但是陶瓷行业里面却提出大理石瓷砖要做柔光砖,比如55度柔光砖、29度柔光砖。他说,“‘柔光’就是个性化需求,不等于主流。我们不要盲目地把自己个性化的追求强加给消费者,这是盲目的、不负责任的。”

  对于大理石瓷砖领域出现的通体大理石瓷砖,邓宜伦也有着与其他同行不太一样的看法。“‘通体’并不是消费者内心的需求。内心的需求其实就是感受,所以瓷砖表面的颜色、纹理和面上的功夫更重要。”邓宜伦认为,现在的家庭,室内环境大多很干净,做“通体”又不倒边,所以“通体”的价值有限。

  “瓷砖类产品在整个市场的需求永远不会弱,大理石瓷砖是主流,就等于瓷砖是主流——我们一直在做的瓷砖就是模仿石材,只是模仿的形式和工艺会有差别。”邓宜伦认为,从中国粗犷型的生产转成精细化的品牌运作,只有转成品牌的才是主流。

  “新贵族不会跟风,不是行业出了一个新东西我们就照着做。”对于新的产品品类,邓宜伦一向谨慎,许多新工艺他都会研究,但是否应用,是否推出新品类,他都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再做出决定。所以,当下的所谓“通体大理石瓷砖”新贵族不会跟风,而真正的“通体大理石瓷砖”(邓宜伦称之为“瓷抛”)和金刚釉瓷砖,新贵族都有可能跟进。邓宜伦始终坚持,新贵族必须保留和同行业品牌保持至少20%的差异化。

  个性的释放,让新贵族从2013年开始做大理石瓷砖至今,受到了市场的认可,拥有了一群接受度高的合作客户,现独立专卖店(350平方米左右)大概有50家,专卖区有120家左右。

  从不走寻常路的邓宜伦,终于迎来了自己收获的丰年。但他依旧在追求自己的梦想。邓宜伦的初步目标是新贵族这个大理石瓷砖品牌能够切入一级市场,后阶段的目标则是当中国陶瓷推广到国外的时候,新贵族这个品牌也能够获得外国人的认可。他说,“我要走的是国际化路线,而不是走国内。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品牌,认可新贵族。”

  采访的最后,邓宜伦抛出了一个足以引起业内深思的话题:“中国陶瓷拥有5000年的悠久文化,为什么我们不能勇于去肩负中国陶瓷走向世界的责任呢?”

瓷器曾是中国的代名词

  个人档案:

  邓宜伦,男,1970年出生于福建闽清,初中文化。15岁外出务工,曾从事搬运工、矿工、木工、泥水工、陶瓷工艺师、陶瓷销售等工作。1995年进入闽清一瓷工作,同年业余开办日用瓷小作坊,1999年到大连销售陶瓷(工厂代表),2001年成为独立的陶瓷经销商,2008年到佛山操作品牌,2013年推出新贵族大理石瓷砖品牌。现为新贵族大理石瓷砖总经理。

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网友评论